泉州昔日庫區移民村 舊貌換新顏今朝嬗變美如畫(圖)
落實整村推進措施,德化縣湖坂移民村建成了福建省小康庫區創建示范村。
依托東關橋 打造庫區特色旅游小鎮
“移民部門對移民村環境綜合整治,有如往農村架設多條管道,將惠民之水集中澆灌。”東關鎮鎮長張力堃介紹,在省市兩級移民部門的支持下,下一步還要將美升村文化廣場和桃溪濕地公園、東關橋、印尼風情園等串點成線,連片整治提升,打造一條“觀水光山色、品特色美食、賞民俗風情、享悠閑生活”的沿溪風情景觀長廊,打造精品美麗鄉村品牌。
據了解,東關鎮總人口1.47萬人,其中山美水庫移民1870 人,分布在東美、美升、東關、溪南4個村。2006年實施大中型水庫移民后期扶持政策以來,東關鎮共獲得移民資金2341萬元,泉州市移民開發局共組織實施77個移民項目,對這4個移民村進行環境綜合整治。目前,有了上級移民部門的資金保障、政策扶持,東關鎮正抓住東關橋修復契機,計劃3年投入8000多萬元,按照“一心兩核三帶四區”總體布局,策劃生成“三區一街四園一道一民宿”10個項目,打造集休閑旅游、文化體驗、健康養生、田園互動等多功能于一體的特色文化旅游小鎮。
水口理念 把庫區當景區建設
造湖坂樣本 創省小康綜合整治示范村
提到移民村,“湖坂樣本”經常被人提及。2015年涌口電站建設,湖坂村成了泉州市庫區移民村,岱仙湖國家水利風景區、石牛山4A級旅游景區就在村中。如今,這個集首批省級庫區環境綜合整治試點村、省小康庫區創建示范村等榮譽于一身的移民村,名氣不小。
上月28日,記者驅車來到位于福州、莆田、泉州三地交界的湖坂村,但見涌口水庫沿岸一帶樓房白墻灰瓦,碧綠山水與湖光天色別樣清新。去年,投入50多萬元移民資金建設的1000多米長的岱仙湖欄桿已完工,與眼前風光旖旎的岱仙湖、整潔干凈的戴云山筑民居相輝映。近年來,岱仙湖周圍的人居環境得到全面改善,白墻黑瓦燕尾脊,別具韻味。漫步岸邊,感受獨特的自然山水風光和深厚的人文景觀,儼然一幅水清、岸綠、景美、人和的畫卷。
市移民開發局局長陳能語介紹說,“戴云山筑”是福建省移民村環境綜合整治首次采用的立面改造風格。為了切實出實效,打造示范效應,泉州市啟動移民村環境綜合整治工作,—改過去“撒胡椒面”的做法,集中資金1000多萬元對湖坂村進行全面環境整治,從清理村莊環境、梳理規范管線、修繕房屋立面、配套基礎設施、綠化美化村莊、加強長效管護等方面全方位推進。在具體實施過程中,充分尊重移民群眾的知情權、參與權和監督權,使政府決策與移民群眾的意愿無縫對接。整治工作進展順利,徹底改變了過去“柴草亂垛、畜禽亂養、垃圾亂倒、污水亂流”的舊貌,使得村里及景區風光秀美、風格協調,讓移民群眾和景區游客共享庫區環境綜合整治的成果。
庫區成景區
如今,整個湖坂移民村莊水泥路寬暢整潔,家家戶戶庭院裝飾一新、綠意盎然。經過立面改造的民居呈現“戴云山筑”風格,充滿了古樸的韻味,成為德化縣美麗鄉村建設的一道靚麗風景線。
自2012年12月被列入首批省級庫區環境綜合整治試點村,湖坂村共實施移民項目31個,獲移民扶持資金2066萬元。由于環境整治工作圍繞休閑旅游業發展的各個環節進行,有針對性地為移民村特色產業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,加上附近石牛山風景區吸引游客量迅速上升,當地迎來越來越大的發展商機,移民村環境綜合整治的宜居宜業成效日益顯現,吸引了一批村民回鄉創業,項目對路效益明顯。
湖坂村黨支部書記黃愛煌介紹說,受益于泉州移民部門對環境綜合整治打造的宜居宜業環境,越來越多的移民群眾喜歡回家創業。湖坂村有本地村民1600多人,外出打工超過800人,“空巢”現象曾長期令人憂心。而如今,泉州移民部門科學引導水口鎮“把庫區當景區建設”的理念,促進了當地旅游生態產業轉型升級。
今年53歲的移民戶許麗珍,原本在德化城關打工,看到湖坂村的變化后,她抓準家鄉發展旅游的契機,于2014年回鄉開起了農家餐館,去年她更是“趕時髦”開起了民宿。“前后投入了80萬元,就是看好家鄉的旅游產業。”她說。
市移民開發局局長陳能語表示,湖坂村環境綜合整治有效地促進當地旅游生態產業轉型升級,示范引領了泉州移民村的宜居宜業建設。
參與評論